《好書分享》用頭帶背起一座山
- emo45126
- Mar 9
- 3 min read
《用頭帶背起一座山》——記錄布農族人的「淚之路」

「我無法想像這一本書可以影響多少人,改變多少事,但我寫出了台灣這一塊土地,不一樣的人事物。」
——沙力浪
這句話,是布農族詩人沙力浪在《用頭帶背起一座山》作者序中的一段話,也是這本書最動容的部分。
這不只是一本關於布農族歷史與文化的書,它更是一部紀錄「台灣這塊土地」上,那些被遺忘、卻不應該被遺忘的故事。透過作者的視角,我們得以看見族人如何憑藉堅韌的精神,背負著歷史的重量,一步一步走回自己的家園。
📖 Ch1:用頭帶背起一座山
這個標題並非虛構,而是布農族現實生活的一部分。
布農族人長期與山共存,其中一部分人從事登山揹工的工作。他們負責運送登山隊的補給品、山屋的建材,沒有機械設備的協助,全靠自己的雙腳與「頭帶」支撐起 40 公斤以上的重量。
為什麼「頭帶」這麼重要?
這不只是生財工具,更是維繫生命的關鍵。它能幫助揹工將重量平均分擔到全身,維持平衡,避免過度負荷導致摔倒甚至受傷。
然而,他們的貢獻長期被忽視。
以玉山登頂為例,當時日本人需要嚮導引領,布農族人成為無名英雄,然而歷史記錄裡卻只留下登頂的幾位日本人,卻不見那些帶領他們走上山頂的布農嚮導的名字。
這些揹工不曾抱怨,仍然一步步踏上山路,嘴裡唱著《背負重物傳訊歌》,或許那是心酸的訴說,也或許,是他們苦中作樂的方式。
📖 Ch2:百年碑情——布農族的石碑記憶
八通關古道,是台灣歷史上極為重要的山路,見證了清朝到日治時期的種種變遷。
這條路上,布滿了漢文、日文交錯的石碑,記錄著當年布農族人奮勇捍衛土地的事蹟。然而,這些石碑的存在,卻彷彿將布農族的故事擺放在「旁觀者」的位置,仿佛這一切與他們無關。
本書中的 16 人遠征隊,踏上這條古道,尋找屬於族人的記憶,他們的目的地是「石板屋」,那是布農族人曾經生活的祖地。
當他們終於抵達石板屋的遺跡時,即使是攝影師都忍不住眼框泛紅,內心的激動無法言喻。
這些印刻在石碑上的歷史,或許早已模糊不清,但布農族人的記憶,仍在血液中流動,等待被找回。
📖 Ch3:淚之路——重返家園的艱辛旅程
這是一條布農族人的「淚之路」。
歷經漫長的歲月,布農族人希望重建石板屋,找回屬於自己的文化記憶。然而,這條回家的路,並不容易。
從與政府機關的溝通、文件往返、規劃設計,到真正動工,每一步都是艱辛的挑戰。
然而,最震撼的一幕是——當族人背著 40 公斤以上的石板,一步一步往山上走,眼神卻閃爍著光芒,沒有絲毫疲憊,只有對家園的渴望。
「我們都在自己的土地上,建築一棟屬於布農的房子。」**
這是書中最後留下的一句話,也是布農族人用行動寫下的歷史。
結語:一本寫下「台灣這塊土地」故事的書
《用頭帶背起一座山》不僅是一本書,更是一段歷史、一場文化復興的見證。
它帶我們看見布農族人如何用頭帶、用雙腳、用意志,撐起一座山,也讓我們思考——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族群,應該被如何對待?
這本書的故事,或許會隨著時間漸漸模糊,但布農族人的精神,將會像山一樣,屹立不搖。
推薦給所有想更認識台灣土地與文化的人,這是一段屬於布農族,也屬於台灣的故事。
以下就是背負重物傳訊歌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