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好書分享》半個地球-探索生物多樣及其保存之道 (上)
- emo45126
- Feb 14
- 5 min read
Updated: Feb 20

往後我們會定期更新書單、分享影片、有趣的生態小知識;所以別忘記去追蹤我們的粉絲團會有更新的通知喔~
會選擇這本書當作我們的第一篇的心得的最主要原因?莫過於我們這次展覽的核心理念就是
「過度消費以及大自然純粹的美好的大相徑庭」,所以才選用這本跟大家進行分享!
“人類能全拿?還是半個地球就好”- Edward O. Wilson
在《半個地球》的譯者序裡,作者直接拋出一個問題:「人類到底要不要全拿?還是只拿半個地球就好?」這個問題看似簡單,實則關乎整個生態系統的存亡。換句話說,我們到底能不能學會「尊重」這個星球上的其他生命,給它們留點生存空間?
第六次大滅絕——人類世的「大事件」
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五次大滅絕,每一次都導致無數生物從地球上消失。然而,這次不一樣——第六次大滅絕,正在我們眼前發生,兇手正是人類自己!
學者們甚至為此創造了一個詞——「人類世(Anthropocene)」,意指人類已經成為影響地球生態的主宰,掌控了其他物種的生死存亡。簡單來說,我們這個物種影響力大到可以決定誰活、誰滅,甚至讓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翻盤。
「密度制約」——當鹿群吃掉整座森林
再來聊聊一個重要的生態概念:「密度制約(Density Dependence)」。這概念說的是,生態系統的平衡需要掠食者來控制獵物的數量,否則獵物會吃垮整個環境。
舉個例子,如果某地區的狼或老虎等掠食者消失,那麼鹿群就會像開派對一樣肆無忌憚地繁殖,導致森林中的樹木被啃光,整個生態系統崩潰。這不是假設,而是現實——像黃石國家公園,當時就因為狼的消失,導致鹿群過度繁殖,讓整片森林變得稀疏不堪,直到後來人們重新引入狼群,才讓生態恢復平衡。
這說明了什麼?人類的大肆干預,正在讓許多地方的生態系統走向失控。
滅絕的速度比開外掛還快
現在物種的滅絕速度,已經比人類出現前快了數百倍! 正常來說,地球會經歷自然滅絕,但這種速度是「地球來不及補救」的等級。生物學家發現,這樣下去,新的物種還來不及進化,地球上的生物就已經死光了……你能想像一個沒有動物的地球嗎?
白犀牛的悲劇:人類的愚昧 vs. 科學事實
說到人類的干預,最令人扼腕的例子莫過於白犀牛的滅絕。為什麼牠們消失了?原因聽起來讓人又憤怒又無奈——因為犀牛角被視為「滋陰補陽」的神藥!
雖然科學早已證明犀牛角的成分和人的指甲一樣,沒什麼特別的營養價值,但這依然無法阻止中國、越南等華人社會的大量需求,導致白犀牛被大規模獵殺,最終滅絕。人類的迷信,終結了一個物種的存在。
HIPPO 原則:五大生態殺手
生態學家整理出了影響生物多樣性的五大元兇,稱之為 HIPPO 原則,它們分別是:
🔹 H (Habitat destruction) 棲地破壞 —— 人類砍伐森林、都市擴張,導致許多動物失去家園。
🔹 I (Invasive species) 入侵種 —— 外來物種帶來的影響比想像中嚴重,每 10 個外來種中,可能有 1 個會變成入侵種,毀掉當地生態。這也是為什麼機場檢疫這麼重要,避免不該來的物種影響當地環境。
🔹 P (Pollution) 污染 —— 空氣、水、土壤污染,讓生物難以生存。
🔹 P (Population growth) 人口增長 —— 人類越來越多,消耗的資源也越來越誇張。
🔹 O (Overexploitation) 過度開發 —— 無論是過度捕魚、砍伐森林、農業過度使用土地,都是導致生態崩壞的關鍵。
這五點基本上就是「人類亂搞」的完整清單。
我們該怎麼辦?
讀完這一章,你可能會想:「所以我們該怎麼辦?」
這本書接下來的章節,將會探討解決方案。畢竟,這個世界不只是人類的,我們不能什麼都想要——學著尊重其他生命,才是讓地球永續發展的關鍵。
生氣勃勃的世界 Chapter 2
這一章的開頭,作者帶領我們進入生態科學家的世界,探索這顆星球的壯麗與奧秘。許多人會好奇:「半野生、半人工的生活模式不行嗎?」作者的回答很簡單——我們只是這個星球的管家,而非真正的主人。
我們的責任是保護與延續這顆星球的美,而不是無限制地索取與開發。因此,那些尚未被開發的自然區域,它們不是旅遊勝地,也不是商機無限的未開發市場。 相反地,作者主張「先保護,再研究,最後才行動」的原則。這與許多人習慣的「先衝再說」心態大相逕庭,提醒我們在追求發展時,應該先穩固自己已掌握的領域,而不是急著開疆拓土。
探索 vs. 保護:從商業角度來看
在經濟學中,一種典型的市場策略是「尋找尚未開發的市場」,這就是所謂的 「藍海策略」。這種方法確實帶來了許多商業上的成功案例。但另一種同樣重要的策略則是鞏固與壯大自身已有的領域,這與生態保護的思維相似——不是一味地開發新區域,而是先深入了解、確保穩定,然後再決定下一步行動。
我們應該以更謹慎、負責任的態度去研究未開發的自然區域,這不僅能讓我們更了解生態系統,也能在管理上有更清晰的分類與計畫,以免過度干預而造成不可逆的影響。
然而,作者在章節的最後提出了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——目前投身於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學者數量正在減少。 相較於分子生物學、結構生物學等因醫學需求而備受重視,生態學研究卻漸漸被忽視。那麼,我們應該如何提高年輕世代對這些學科的就學與就業興趣呢?這將是未來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。
生態首善之區——婆羅洲的危機
本章中,作者提出了一個概念:「生態首善之區」,也就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、最值得保護的地區。 在亞洲,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婆羅洲群島。這片橫跨海洋的土地上,有 18,000 多座島嶼,孕育了無數珍貴的野生動植物。然而,這片土地的生態正遭受極大的威脅——
🌱 棕櫚油種植園的擴張,導致大片熱帶雨林被砍伐
🌲 相思樹的大量種植,改變了當地的生態系統
🐒 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逐漸縮小,許多物種面臨生存危機
婆羅洲雖然仍有「婆羅洲心臟」的美譽,但這顆心臟正在逐漸衰老。如果人類會幫自己裝上人工支架來延續生命,那麼我們是否也能幫這顆「婆羅洲之心」找回生機?
這一章讓我們更深入思考——人類與生態的關係應該建立在「尊重與共存」之上,而非「佔有與控制」。從婆羅洲的生態危機到殭屍蟲的奇特生存方式,這些案例都在告訴我們:
📌 保護生態不只是「救動物」,而是確保整個地球系統能夠穩定運作。
📌 在未來,我們需要鼓勵更多年輕人投入生態學的研究,讓人類對這個星球的了解更全面。
📌 探索未知時,不要急著開發,而是應該先了解、再決定如何行動。
這不僅僅是一本書的理念,而是我們該重新思考的人類未來方向。我們該如何讓地球的未來,依然生氣勃勃? 這將是下集作者接下來想要回答的問題。
“世世代代的踐踏、又踐踏、再踐踏:
皆在買賣中凋零;面目難辨,苦難受辱:
披上人類的污穢,沾滿人類的臭味;這片大地:
以寸草不留,踩在腳下,隔著鞋底,以渾然無覺”
-Gegard Manley Hopkins, 1844-1889
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