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生物小點》zombie worms 殭屍蟲

  • Writer: emo45126
    emo45126
  • Feb 20
  • 4 min read

Updated: Mar 3

深海的「殭屍蟲」:食骨蠕蟲(Osedax)的奇異生態



當死亡沉入深淵,生命悄然誕生


在深達數千公尺的海底,黑暗與寂靜籠罩一切。當一頭巨大的鯨魚壽終正寢,它的屍體緩緩沉入海底,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一場饗宴。而在這場生死轉換的盛宴中,有一群奇特的生物——食骨蠕蟲(Osedax),悄然登場,分解骨骼,釋放最後的生命能量。

食骨蠕蟲的發現:來自海底的驚人發現2002 年 2 月,美國加州蒙特利灣海底2,800 公尺深處,科學家透過遙控潛水器(ROV),在一具腐爛的灰鯨骨骸上,發現大量紅色管狀蠕蟲,這群生物以驚人的方式鑽入骨骼之中。起初,沒有人知道它們是什麼,但 2004 年,研究人員正式將這群神秘的生物命名為Osedax,意為「啃骨者」。


自此之後,食骨蠕蟲的蹤跡不斷被發現,目前全球已知超過 30 種,它們的棲息範圍從淺海到 4,000 公尺的深海皆有,成為海底「落鯨生態系」的重要分解者。




沒有嘴,沒有胃,卻能「啃骨」?


食骨蠕蟲的進食方式堪稱奇蹟。與其他掠食者不同,它們沒有嘴巴,也沒有胃,卻能吸收骨骼中的養分。這是如何做到的?


1. 分泌酸性物質:食骨蠕蟲的根狀結構能釋放酸性物質,溶解骨骼,釋放其中的脂肪與蛋白質。


2. 共生細菌幫忙消化:這些養分不會直接被蠕蟲吸收,而是由寄生於根部的共生細菌分解,並提供給蠕蟲利用。


3. 鰓部負責呼吸:蠕蟲的上半身擁有紅色羽毛狀鰓,能夠從海水中吸取氧氣,確保它們在深海環境中生存。


當這些蠕蟲大量覆蓋在骨骸上時,會形成一片片粉紅色的「骨花叢」,這個畫面既詭異又壯觀,讓人不禁聯想到恐怖電影中的「殭屍入侵」——於是它們獲得了「殭屍蟲」的稱號。

極端的兩性異形:深海的「后宮生物」


食骨蠕蟲的繁殖方式更是令人咋舌。它們擁有極端的雌雄體型差異

雌性:長度可達 2.5~7 公分,擁有完整的「啃骨」機制。

雄性:極度微小,終生停留在幼生狀態,不進食,僅負責提供精子


最驚人的是,數十到上百隻雄性寄生在一隻雌性體內,形成一種「后宮繁殖機制」——有研究曾在單一雌蟲體內發現 111 隻雄性個體!這樣的繁殖策略,讓食骨蠕蟲的後代可以快速擴散,不需要在廣闊的深海中苦苦尋找伴侶。


當雌蟲釋放受精卵時,這些浮游幼蟲會隨洋流飄散,一旦落在新的骨骸上,最先定居的幼蟲會發育為雌蟲,而後來抵達的幼蟲則發育為雄蟲,繼續這場奇異的生命輪迴。



深海的清道夫:食骨蠕蟲的生態角色


食骨蠕蟲在深海生態系統中,扮演著至關重要的分解者角色。

加速骨骼分解:當鯨魚等大型動物的屍骨沉入海底,食骨蠕蟲會迅速鑽入骨骼,釋放其中的碳和營養物質,使得這些養分重新進入海洋生態系統。

養分再分配:分解出的有機物質會被沉積層中的微生物、食腐動物等利用,維持深海食物鏈的穩定。

影響海底化石保存:由於食骨蠕蟲的存在,許多動物的骨骼在沉入海底後,很快就會被分解,使得海底較難形成大型脊椎動物的化石


此外,研究發現,這些蠕蟲不只啃食鯨魚骨頭,它們甚至能夠寄生於魚類骨骼,甚至科學家曾在海底發現它們分解船上丟棄的牛骨!這種高度適應性,讓它們在深海世界中無所不在。

來自恐龍時代的「啃骨者」?


科學家原本以為,食骨蠕蟲是隨著鯨魚演化而出現的。但近期的研究發現,在白堊紀(約 1 億年前)海洋爬行動物(如蛇頸龍、滄龍等)的化石骨骼上,出現了與現代 Osedax 相符的鑽孔痕跡。這意味著,這些「殭屍蟲」可能在恐龍時代就已經存在,並且與古老的海洋生物共同演化了數千萬年

深海最奇特的生命體之一


食骨蠕蟲的出現,顛覆了我們對生命的想像。

• 它們沒有嘴,卻能「吃」骨頭。

• 它們沒有胃,卻能吸收養分。

• 它們的雄性極度微小,只為繁衍後代。

• 它們可能自恐龍時代便已存在,成為深海中最神秘的分解者。


這些特性,讓它們成為真正的深海殭屍——不僅吞噬死亡,更讓生命在深海循環不息。


當我們再次仰望浩瀚的海洋時,或許可以想像,在數千公尺的黑暗深處,那些隱藏於骨骼中的小小蠕蟲,正在悄悄地將死亡化作新生,延續著海洋中最奇特的生命傳奇。


以下是zombie worms 的真面目





參考資料

• Monterey Bay Aquarium: Whale Worm (Osedax)

• 科學期刊:MBARI,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


Comments


© 2025 by E.M.O student team 

bottom of page